
物联网引领的这波新浪潮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。企业想要在物联网时代的竞争中取得优势,不仅需要在技术和产品上不断创新,更要通过模式创新为自身构建独特的护城河。TCL作为老牌的家电企业,我们如何在这次技术革新浪潮中,利用AIoT技术和传统家电技术的结合提升家庭幸福感,成了鸿鹄实验室最主要的话题之一。
2020年,我们完成了鸿鹄实验室AIoT的破壳。我们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帮助产业的产品上云,我们完成了TCL Link的全新发布,发布了自有物联网模组,云平台能力上了新的台阶,大数据中心雏形初现,集团统一的APP也已经在路上了。2021年,我们会精准定位,在平台能力上,聚焦核心竞争力,围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,聚合行业上下游资源,合纵连横,共建壁垒。
在物联网模组的开发上,我们将围绕TCL Link构建核心SDK,引入更多的模组服务商和硬件生态产品,为产业提供更多形态、更低成本的物联网模组,同时我们将聚焦配网体验的提升,把智能设备的入网体验作为第一体验,长期投入,做到极致。
在移动应用端,我们不仅要把应用的核心能力抽象出来,使得这种能力可以快速的赋能给手机以及MiNi智屏、网关、TV等更多形态的智能硬件,更要把RN的开发效率做提升,通过把各产业控制面板的标准化,智慧云配置的重构以及SN系统在产业的导入,实现RN的生成全自动化。
在云服务的连接稳定性、内容聚合、不停机发布、灵活伸缩、AI能力上,我们也要投入更多的资源,把云端大脑的能力建立起来,同时在我们会根据不同的用户视角,对BI看板进行重新梳理,实现数据智能1.0,发布数据支撑研发、销售、品质、售后的全新看板。
把我们的产品变成一种生活方式
基于高效的平台能力,在产业产品的智能化上,我们要加大跟产业的交流。通过智能化帮助产业把产品做“轻”,这里的“轻”是指使用的简单和简洁。我们用产品都喜欢简单的操作,太过复杂的操作费脑、费精力。比如通过智能化,实现空调的精确摆风、帮助冰箱更简单便捷的设置温度和保鲜模式、帮助洗衣机更节约水电,这些都是我们产品经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。无论是我们的APP还是服务器平台,或者说我们的传感器布局,我们都要用最真诚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消费者,要简单、朴实、不设套路。我经常跟我们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说:“我们不要试图去变成非常聪明的人,这样我们会离消费者越来越远。在产品上,一定要亲民、要简单,操作要大众化,这样才能让产品融入到平常百姓家,把我们的产品变成一种生活方式。”如果我们的产品操作太复杂了,让用户费脑了,那就变成了一种脑力的奢侈品,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商业前景的。
场景既是产品间的联动,也是企业和消费者间的沟通
对于设备联网或者大数据,我看到很多大企业做了错误的示范。他们太关注产品联网后给消费者带来的明显改变,或者说产品联网后带来的体验大变革,最后这些企业都变得非常失落,甚至动摇智能化的路线。其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在产品联网的智能化上做差异基本无意义。鼓吹了那么多年的互联互通、手机远程控制,最终都没有找到消费者的痛点,也没有转换成市场刚需。除了内容产品比如TV有联网丰富内容的需求,其他白电产品就只有空调、灯、电工三个品类联网的产品每年有破百万的销量,其他家电产品联网的需求对于消费者简直不能太鸡肋,卖出到市场上的联网率也低的可怜。即使产品联网了,APP的活跃率也是个位数。看这个问题,我们要回到物联网的基本特征——大连接,大数据,新体验。对于物联网和传统产品的融合,我们不能只关注于产品本身功能的使用,我们要把AIoT放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去思考,关注通过产品联网带来的数字化对企业的整体效率的提升,包括成本控制、生产效率、产品和服务、营销方式带来的改变。场景不仅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联动,也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。
单品好用,联合起来更好用
关于全屋智能,我一直都觉得是个伪概念,因为中国的房子太小了,不像国外的大house。房子太小,做全屋没必要,房子大了无线覆盖和干扰又衍生了新问题。我更看好的是微场景,也就是我一直在倡导的“单品好用,联合起来更好用”。把几个会在生活中实际发生关联的设备联合在一起,通过设备互通、能力共享,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。把空调、新风、加湿器、控制面板做个健康空气的微场景,把热水器、浴室灯、浴室暖风机、换气扇做个微场景,也可以把门锁、门铃、灯光、电视做成微场景。


未来工作思路
重视营销,以终为始。虽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打造AIoT平台,但卖产品是所有公司共同的目标。友商在工程渠道、线下已经开始建壁垒,我们TV一支独秀,但其他产业还在发展中。所以我们要通过AIoT的生态建设拉通营销,建设基于智能化的在C端和B端的营销能力。(技术一定要落地到产品才能形成价值,所有项目要打通售前、售后,基于消费者、渠道去思考项目的价值,不能为了功能而功能,要把用户体验要放到第一位,操作要简单到极致,说明书要秒懂秒会)。
重视标准,兼顾效率。我们要重视流程的标准化、业务平台化,建立自己的工作模式,否则会被事务性工作淹没,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我们产品经理要了解更多的物联网知识,学习物联网基本模型,把单品需求和平台需求在顶层进行区分,提升业务平台化和产品化的效率。
适度开放,多元合作。除了内部的产业,要适度引入内容提供者、渠道开拓者、设计/开发者等合作伙伴,打破自身的资源瓶颈,加速融入到大环境中(要重视和供应商的沟通,多学习,大胆的去猜想一些可能的合作,不要想着什么都自己干,在这个应用型的大市场,快速推出好产品才是硬道理,把握住“核心技术自主化,平台技术大众化”的主线,我们都不要去当全能的选手,要学会交朋友,结善缘,分工协作,在效率、战略上做出合理的选择)。
内部疏通,相互赋能。当前大数据平台的作用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连通和赋能,要让大家尝到甜头,把社会现象、产品体验、消费者分布等数据连接到各个产业,各个部门,帮助产业更好的开发产品、销售产品。
物联网时代相比传统工业时代和互联时代,它的开放性更强,迭代周期更快。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行业或者品类壁垒,有效促成多边合作,从场景出发,整合行业内外多项产品和服务,形成一体化,无缝的整体解决方案,为消费者提供超越单个产品和服务的体验。

|